2021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口海岸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推荐人选公示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2021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河口海岸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有关选拔原则与具体要求,经学生本人申请、院系审核,现将我院/室拟推荐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截止2021年9月17日。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2021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河口海岸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有关选拔原则与具体要求,经学生本人申请、院系审核,现将我院/室拟推荐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截止2021年9月17日。
2021年夏,汪亚平教授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船载剖面仪、波浪浮标和坐底三脚架,对长江口外关键海区的水沙动力进行了野外综合调查。
6月30日,我们一行人由张凡老师带队前往如东码头,做出海前的仪器安装调试工作。一直听说野外观测工作是靠天赏饭吃的,诚不我欺。到达码头的时候,风很大,浪很高,只能推迟出海,不过这也给了我们更多准备仪器的时间。
安装仪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抵达码头时已是下午,防晒霜、防晒服、遮阳帽,全副武装后的我们顶着烈日,开始干活。分完工,各小分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项工作,波浪浮标小组负责安装AD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BS声学后向浊度仪、CTD温盐深仪,三脚架小组负责安装ADV声学多普勒流速仪,船载剖面小组负责装架测试水质仪和LISST现场激光粒度仪。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港口芦苇丛中蛰伏的蚊群开始出动,自带杜比环绕立体音效的嗡嗡声提前为一天的工作画上了休止符,也算实现了现代社会稀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洗澡睡觉,心中默念:明早醒来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潮新论坛”第五期将于9月2日11:00-12:00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为我们讲述如何实现特大城市的高精度洪涝预报预警及其如何支撑精细化的灾害应急管理。
海岸带河口区域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梯度(如盐度、沉积物粒度等)和人类活动(如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胁迫)的双重影响,其生境具有脆弱性。近年来在海岸带区域加剧的人类活动也导致该区域日趋严重的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丢失。因此,区分人为干扰与自然梯度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海陆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同时也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以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的杭州湾为例,揭示其沿岸湿地底栖纤毛虫群落α及β多样性的3个层面(物种、功能及系统)对环境梯度的响应,并解决以下问题:(1)影响底栖纤毛虫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3个层面的首要环境驱动因素;(2)在控制了杭州湾的自然梯度影响后,人为干扰是否对底栖纤毛虫的α和β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2021年7月12-31日,我和师妹周昕雨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夏季共享航次。搭载“蓝海101”科考船,从黄海到渤海,3000海里路程,在日出日落的每一天中,我们感受了真实的海洋、学习了海上调查技术、邂逅了海上“烟花”,认识了很多有趣而优秀的人。
浮游植物水华作为近海及大洋重要的生物过程,其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力水平、碳循环和能量传递等均有重要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浮游植物水华生物气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海洋学研究的热点。然而,不同混合条件下光照和营养盐变化会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内色素的沉着,表层叶绿素的含量并不能真实反映水体里初级生产力,这使得从卫星叶绿素信号解释初级生产力变得困难。
本研究以受独特的季风气候影响,并位于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IOD)等特殊气象背景中的赤道东印度洋及孟加拉湾为研究对象,利用Carbon-based Production Model (CbPM)模型,基于多源卫星资料及物理背景场,参数化浮游植物的光适应和营养胁迫反应,推算了真光层内浮游植物生物量(碳)和叶绿素垂向分部(图1)。以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不同层化/混合环境下叶绿素垂向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风暴天气下汹涌澎湃的海水始终无法越过城市的堤防,你是否感叹人类的强大?当你徜徉在金色的海滩上听着游泳者的欢声笑语,你是否感叹人生的幸福?当你在生态大堤上漫步,看见鱼鸟和底栖生物的生命力,你是否感叹世界的美好?是的,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今天的主角——堤防。
堤防,简言之就是拦水的堤坝。沿江、河、湖、海的岸边修建的挡水建筑物称为堤;构建在河谷或者河流中拦截水流的水工建筑物称为坝。“防水的堤坝”合称为“堤防”(《辞海》1999版缩印本第668页)。本文专注于海岸带堤防。
潮滩上的底栖微藻主要由蓝藻、硅藻等类群组成,它们个体微小,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潮滩上不均匀的黄绿色斑块,往往是底栖微藻形成的藻垫,不易察觉(图1),因此,被誉为潮滩上的“秘密花园”(Secret Garden)。这种隐秘性不仅体现在感官上的忽视,也体现在对它们生态功能的忽视。底栖微藻是潮滩上的重要初级生产者,有机碳的产量通常可以达到100 g cm-2 y-1,有时甚至可以超过300 gcm-2y-1,有研究表明其对全球有机碳的贡献约为5亿吨(Cahoon et al., 1999; Underwood and Kromkamp, 1999)。此外,底栖微藻处于潮滩食物链营养层最底端,是潮滩上鸟类、底栖鱼类、小型底栖生物(如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等)和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片脚类、双壳类、甲壳类等)等多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刘东艳和袁子能, 2019)。因此,研究潮滩上底栖微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潮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盐沼植物是滨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滩护岸、提供生物栖息地、固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自然潮滩,盐沼植物主要通过植株的就近无性克隆和种源(种子和实生苗)的长距离传播定植实现种群的扩散。其中,实生苗传播定植被认为是盐沼植物成功定植潮滩的关键生活史阶段,也是决定盐沼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和遗传结构的关键生态过程。阐明盐沼植物的种源传播、定植和扩散的过程与机制,是控制盐沼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和本地物种生态修复与就地保护的重要基础理论。
盐沼植物实生苗定植主要包括种子的产生、传播、到达并保留在适宜生境、萌发和实生苗传播定植等多个阶段。其中,种子传播分为初次传播(种子从母体脱落)和二次传播(脱落的种子移动到其他地点),二次传播对于盐沼植物拓展新生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 1)。然而,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实生苗定植过程,对种子和实生苗传播过程缺乏认识。
“潮新论坛”第四期将于7月29日11:00-12:00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演副研究员为我们讲述全新世海岸带环境与地貌演化及其和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关系的故事。
汇报简介:
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地区见证了全新世沧海桑田地质地貌演化历史,并形成以稻作农业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响应与适应的理想地点。
本次汇报将从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方法,重点介绍全新世气候-海平面变化影响下杭州湾南翼千年-百年尺度的地貌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新石器人类活动在杭州湾南翼出现的环境背景,以及人类对环境变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干预的演化过程。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500 Dongchuan Rd.,Shanghai 200241, China. Tel: +86-021-54836003 Fax: +86-021-5483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