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Home
为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扩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相关院校中的影响力,提高实验室研究生生源质量,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4年河口海岸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于2014年7月14日至18日在我校举行。
本次夏令营共收到国内高校同学申请136份,经过严格选拔,最终共有来自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等全国近二十所“985”、“211”知名院校的28名优秀大学生参加。
7月14日上午,夏令营在河口海岸大楼东201会议室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营仪式。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玉光教授、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青副主任、张卫国副主任、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张国安副书记、章可奇教授、杜金洲教授、李秀珍教授、李道季教授出席了开营仪式。唐玉光院长和张卫国主任分别向营员们介绍了华东师大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唐院长还着重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随后,我室研究生代表刘丹彤同学和营员代表、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吕正祥同学也分别发言。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2014年7月17日,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师范大学分营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高中生及6位带队教师参观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宗海波老师给营员们科普了河口、海岸知识,介绍了河口海岸资源及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回顾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实验室的现状及为国家和地方做出的贡献,包括浦东国际东移和九段沙种青引鸟生态工程、青草沙水库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及洋山深水港建设以及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的布展与陈列设计等等。从海洋地面观测到卫星遥感的运用,顾靖华老师给营员们介绍了有如科幻大片中才有的各种海上作业仪器和设备:鱼雷一样的旁侧声纳、潜水器一样的ADCP波潮仪、冲浪板一样的浅剖等等。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既能为海洋作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船费,又能获得较为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两位老师的介绍让营员们对海洋科研活动有了直观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神秘海洋科学的兴趣。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面向公众开放,普及河口海岸知识是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贯坚持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验室每年都会接待多批来参观和学习的大学生、中小学生和社会团体。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实验室主动对公众开放,在5月23日开展了主题为“河口海岸,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吸引了60多人报名参加,包括大学教师、在校学生、工厂工人、公司白领等。
23日上午9点,河口海岸大楼会议室济济一堂,拉开了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序幕。活动由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李俊红老师主持,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卫国教授致欢迎辞之后,重点实验室的童春富、李九发老师以“河口海岸,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做了精彩的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为参加活动的公众讲解了河口海岸相关知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以及我国的河口海岸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并呼吁公众关注、支持和参与我国的河口海岸事业。讲座引起了公众对河口海岸相关主题的浓厚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对上海是不是有影响?3月份长江口经历了一次比较严重的咸潮入侵,对上海的饮用水供应有什么影响?长江从上游奔腾而下,一路接纳了多地排放的污水,上海的水质能否保证,等等。李九发、童春富老师一一详细作答,并与大家进行热烈的讨论,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2014年4月21日至5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elft)的科研人员,在荷兰Kapellebank潮滩成功实施了潮滩水沙运动联合观测。参加本次观测的有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教师Bram van Prooijen,博士研究生Cynthia Maan,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王宪业、顾靖华以及博士研究生朱琴和郭超等。
由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王正兵教授、Huib de Vriend教授与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青教授主持的中荷合作项目 “Fate or Future of Tidal Flats in Estuaries and Tidal Lagoons”,按计划在Kapellebank潮滩开展了多站点长周期的水动力泥沙及生化等多参数观测,旨在研究Kapellebank泥滩及其邻近水道之间涡旋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滩槽泥沙交换的影响;联合观测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多站点、高分辨、多参数潮滩水沙观测,并配合大范围的样品采集;第二阶段在保持前期观测手段基础上,于测区内使用“示踪沙”和航拍、漂流浮标监测等先进观测手段获取数据。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2014年3月7日下午,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马龙生教授为我室/院师生做“原子光钟(从梦想到现实)”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504会议室举行,张卫国教授主持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中,马龙生教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介绍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原子光钟的意义、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国际最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毫不逊色地与国际顶尖学者站在了同一起点上。马老师还与与会师生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感悟“基础扎实、敢于创新,踏踏实实、坚持不遐,协同创新、合作互补”。风趣、幽默、精彩的报告极大地吸引了与会师生。报告会后,参会人员围绕原子光钟等物理学问题与马龙生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平老师和张卫国老师再次表达了对马老师支持实验室发展建设的诚挚谢意。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为加强党员同志的党性修养,让同志们更好地融入到2011级支部的大家庭,更深刻、直观体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新论断的科学性,2013年12月5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2011级党支部23位党员同志前往上海科技馆,开展以“探索文化新知,品味科技魅力”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该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山大学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负责人为张卫国 研究员。项目拟选取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河口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河口动力沉积地貌综合调查,获取当前流域水沙变化和河口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及地貌响应的综合基础数据,为河口区域的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访问网址:dcdc.ecnu.edu.cn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寒假期间(2013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播出专题《北极探秘之旅·探秘北极村》,记录了去年夏季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组织的北极黄河站科考工作,我室朱卓毅、张瑞峰两位教师正是科考队的成员。
河口海岸学科考/到北极去采样:北极柯如昂冰川
外出野外采样,设备/器材/枪,一件都不能少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该项目由陈吉余 教授领衔,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拟通过对长江河口泥沙资源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长江口低滩促淤圈围技术与应用示范、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利用关键技术和上海市泥沙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的研究,为长江口泥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今后上海促淤圈围造地提供技术导则,科学评估典型河口重大围垦工程对河势的影响。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题记:以此纪念参加此次流域观测的朋友们和在此期间发生的故事。
2012年7月尾巴至8月上旬,本人有幸随队参加了创新团队项目”长江特大洪水应急观测”。对我来说,参加长江流域航次,早已列在个人日程之中,自知未来数年间,怎么都会赶上那么一两次;所料不及的是,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从一头雾水地去面见导师,到被告知准备大通采样,再到扩展为长江流域,计划不断升级,消息接踵而至,确有瞬息万变、雷厉风行之感。
经过紧张地准备,我们一行十人,踏上了为期半月的征程。个人认为,流域较之海上,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泛舟江上与置身汪洋,两岸青山与天海茫茫。我已经多次参与海上任务,却从未有流域之行,因此充满了期待!
一、群英荟萃篇
我们师大十人,加之船上工作人员,总计二十人。
芸芸二十人,压力最大者当属航次首席何青老师。本着对国家与纳税人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艰巨的科研任务、不断变化的长江水情及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琐事,作为首席,要搜集各方信息,通盘考虑,做出最科学、有利的决策,并与多方、众人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担子不可谓不重,压力不可谓不大!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