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两位科研人员参加北极科考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寒假期间(2013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播出专题《北极探秘之旅·探秘北极村》,记录了去年夏季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组织的北极黄河站科考工作,我室朱卓毅、张瑞峰两位教师正是科考队的成员。

    河口海岸学科考/到北极去采样:北极柯如昂冰川

 外出野外采样,设备/器材/枪,一件都不能少

Chinese, Simplified

长江口泥沙资源与综合利用研究

该项目由陈吉余教授领衔,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拟通过对长江河口泥沙资源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长江口低滩促淤圈围技术与应用示范、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利用关键技术和上海市泥沙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的研究,为长江口泥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今后上海促淤圈围造地提供技术导则,科学评估典型河口重大围垦工程对河势的影响。

Chinese, Simplified

长江行

题记:以此纪念参加此次流域观测的朋友们和在此期间发生的故事。

  2012年7月尾巴至8月上旬,本人有幸随队参加了创新团队项目”长江特大洪水应急观测”。对我来说,参加长江流域航次,早已列在个人日程之中,自知未来数年间,怎么都会赶上那么一两次;所料不及的是,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从一头雾水地去面见导师,到被告知准备大通采样,再到扩展为长江流域,计划不断升级,消息接踵而至,确有瞬息万变、雷厉风行之感。

  经过紧张地准备,我们一行十人,踏上了为期半月的征程。个人认为,流域较之海上,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泛舟江上与置身汪洋,两岸青山与天海茫茫。我已经多次参与海上任务,却从未有流域之行,因此充满了期待!

  一、群英荟萃篇

  我们师大十人,加之船上工作人员,总计二十人。

  芸芸二十人,压力最大者当属航次首席何青老师。本着对国家与纳税人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艰巨的科研任务、不断变化的长江水情及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琐事,作为首席,要搜集各方信息,通盘考虑,做出最科学、有利的决策,并与多方、众人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担子不可谓不重,压力不可谓不大!

Chinese, Simplified

三峡水库富营养化演化的生态动力机制及过程模拟研究

课题系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不同水位运行下水环境问题诊断及生态安全保障研究”的专题,课题负责人为邓兵副研究员。课题拟定量描述三峡水库运用对全库区和水华多发区域的特殊水文水动力学过程和对营养物质迁移、扩散、转化过程的作用机理,阐明水体交换过程的环境意义,刻画三峡水库高水位运用造成的生源要素入库机制改变,量化表征水库高水位运用对水体真光层环境特性的直接、间接影响,模拟水库运用后水华生消的生态动力学机制,实现对库区水华生消过程的物理-生态过程的精确模拟,评估水华暴发的中长期风险,在深刻认识富营养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水华防控策略优化方案。

Chinese, Simplified

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化的影响

该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承担,项目负责人为杨世伦研究员。本项目拟定量剥离三峡工程对入河口水沙通量长期趋势和季节性节律的影响;在高密度、长时间序列的河口-三角洲悬沙浓度、地貌冲淤、沉积物粒径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河口-三角洲沉积地貌过程对流域入河口水沙长期和季节性变化响应的信息;进而结合三峡工程对入河口水沙影响的评价结果,剥离三峡工程对河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化的影响。

Chinese, Simplified

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

该项目由实验室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联合承担,朱建荣研究员为航次首席科学家,已顺利完成冬夏两季航次调查任务。观测学科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海洋遥感等,参加单位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

Chinese, Simplified

长江口横沙东滩成陆机制及其近海海洋开发研究

该项目由陈吉余教授领衔,与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从流域-河口-海洋联动系统的角度出发,关注当前流域出现的水沙巨大变异,重视海洋动力的驱动作用,探讨横沙东滩的成陆机制,提出适合上海近海海洋开发的横沙东滩规划及其发展战略,为上海扩大空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Chinese, Simplified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主持,首席科学家为张经教授,其他承担单位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项目设立以下5个课题:典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营养元素循环的关键过程对多重压力的响应与反馈、近海物理环境对多重压力的响应与其对生源要素供给的影响、微食物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作用、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近海典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与反馈机制。

Chinese, Simplified

高浊度河口及其临近海域的陆海相互作用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的延续,首席科学家为张经教授。项目以长江口和毗邻的海域为载体,认识长江自三峡库区以下水空变化的记录,干、支流之间的物质成分交换作用对下游与河口的影响;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和动力学过程特点,地貌形态演化和沉积动力学之间的联系及其体现;长江口外与毗邻海域的动力、生物地球化学和沉积过程对陆架环流和长江径流变化的响应等。

Chinese, Simplified

我国典型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脆弱性评估研究

 

本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以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平兴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

本项目拟综合集成遥感和地面观测及野外调查资料,揭示典型海岸带系统的陆-海、陆-气、海-气关键界面过程变化特征,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机理;构建基于过程的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的评估模式,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海岸带区域经济的影响,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实现我国海岸带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咨询建议。该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系统影响的辨识;(2)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有:(1)海岸带关键界面过程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3)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系统脆弱性的定量评估与应对策略。

Chinese, Simplified

Pages

Subscribe to 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