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海沉积物中铯-137的福岛核事故信号: 新时标?
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引发人们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锦龙和杜金洲研究员团队等研究了北极楚科奇海地区沉积柱样中137Cs的沉积记录,发现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的137Cs记录信号,并揭示了生物运输以及大气沉降对于137Cs在海洋中传输的作用,提出了对于沿海事故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估,需重视对海洋鱼类的监测。
相关成果近日以“Records of Fukushima accident-derived cesium-137 in the Chukchi Sea sediment: Implication for a new time marker?”为题发表于地学权威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研究背景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FDNPP)因日本东部的太平洋区域大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海啸洪水而遭受严重受损,向大气、海洋、土壤和地下水中释放了大量人工放射性核素。在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数百万吨污染水进行处理,并于2023年春季开始排入大海,这一过程计划持续至少30年。福岛关键核素监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楚科奇海位于白令海峡北端,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地理位置重要,因此研究福岛事故释放的射核素到达楚科奇海的时间对评估福岛事故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源自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核素于2017年通过洋流到达楚科奇。然而,福岛核事故核素在沉积物中的记录仍不清楚。海洋和湖泊的底层沉积物是反映环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包括特定时间的重大事件) 记录的档案。准确的沉积物沉积速率是研究物质输入历史变化的必要条件,放射性测年是测定沉积速率的常用方法,其中210Pbex和137Cs是主要的量化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的工具。137Cs(半衰期:30.2年)是一种危险的放射性核素,它通过热核试验、核电站事故(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以及核后处理设施和核电站的废水扩散到环境中。核武器试验产生的137Cs进入平流层底层,并扩散至全球,随后通过干湿沉降方式最终沉降到地球上,沉积柱样中的137Cs峰可以准确反映历史事件,也可以记录某些核活动。137Cs之所以能作为含水系统中的年代标记,是由于它的主要来源是核试验产生的大气沉降物,137Cs在1952年就被检测到,并在1963年达到最大值。此外,137Cs还有其他时间标记,例如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该事故主要局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波罗的海地区,以及1973年(1951~1992年)爱尔兰海塞拉菲尔德(英国)核污水排放峰值。福岛核事故是否将会在某些海洋沉积物中出现2011年峰值记录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210Pbex和137Cs计算的年代学记录来确定在楚科奇海底部沉积柱样中的福岛核事故衍生的放射性核素的到达时间。此外,本研究还阐明了这些放射性核素进入楚科奇海的可能方式。
主要新认识
图1 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太平洋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和采样位置
1. 楚科奇海域沉积柱样中发现2011年福岛核事故峰值
图2 沉积物柱样各组分分布:(a) 粒度(b) 含水率, (c) 210Pb、226Ra和210Pbex,(d) ln(210Pbex) 与深度的关系,(e) 137Cs,(f) 年代学(红色:210Pb模型,橙色:137Cs模型),(g) TOC,(h) δ13C
图3 沉积柱样采样站及137Cs分布(Vologina等,2016;2019)
基于物理模型预测,福岛事故发生后,泄漏的放射性核素主体部分要到6年后才能到达北极楚科奇海域,这一预测与实地观测结果一致(Huang等,2020)。但研究团队在2018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北冰洋楚科奇海北部大陆架柱样中发现了早于2017年左右的137Cs峰值(2cm),并且在柱样靠下位置同样定位到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1963年全球137Cs沉降最大值的两个137Cs信号,这表明处于次表层处出现的137Cs峰值可能代表着2011年福岛核事故峰值。无独有偶,在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壳研究所联合发表的文章中同样发现了早于2017年的2011年福岛核事故产生的137Cs峰值。这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更快的传输方式导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核素提前到达楚科奇海。
2. 大气沉降对2cm处137Cs峰值的贡献
图4 大气监测站位置和两监测站在福岛核事故爆发后监测到的137Cs大气活度数据
通过采样地区大气监测站数据计算了福岛核事故爆发后短时间内采样地区137Cs大气沉降通量,对比于沉积柱样中计算出的137Cs沉降通量发现,虽然大气沉降通量较高于沉积物中沉降通量,但结合Cs在海水中的粒子亲和力很弱考虑,认为大气沉降可能是导致2cm处峰值出现的次要原因。
3. 生物传输对2cm处137Cs峰值的贡献
自福岛事故发生以来,泄漏的放射性核素是否会对人类饮食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和其他水产品中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海洋鱼类中,Cs主要集中在肌肉中。大型哺乳动物经常在广阔的海洋中迁徙。在福岛事故发生四个月后,美国加州西海岸捕获的蓝鳍金枪鱼中检测到了134Cs(4.0±1.4 Bq kg–1)和137Cs(6.3±1.5 Bq kg–1),而在此之前(2008年),该区域捕获的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体内的134Cs(0 Bq kg–1)和137Cs(1.1~1.4 Bq kg–1)基本处于环境背景值。
通过计算福岛核事故爆发后生物洄游过程中生物通过蜕皮、排泄以及生物死亡所沉降的137Cs量发现,生物沉积可能是2 cm处137Cs蓄积峰值出现的主要因素。
针对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团队认为在2011年137Cs时标可以作为福岛事故影响地区的新测年时标,并且也为在对沿海事故及其随后的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关注除了物理海洋学传输之外的生物传输这一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研究团队及资助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旭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锦龙青年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 IMBeR 战略主任 Gi Hoon Hong教授和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钟强强副研究员、黄德坤和于涛研究员,研究得到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资金支持。
文献信息
Ren, X., Wang, J., Hong, G.H. et al. Records of Fukushima accident-derived cesium-137 in the Chukchi Sea sediment: Implication for a new time marker?. Sci. China Earth Sci.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3-1447-x
-
Sci. China Earth Sci. ,
2024 ,
: